从资产视角探索缓解小微融资困境
选稿人员:郑菲 | 发布日期:2020/2/21 11:24:40 | 浏览次数: 1090
小微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活跃力量和基础创新的“主力军”。受多种因素影响,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着,亟待解决。
笔者通过调查某市小微企业总体情况及资产状况,发现小微企业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但地区小微企业经营模式仍以传统加工或代工模式为主,企业资产规模较小,在市场中缺乏竞争力,企业成长性和抗风险能力较差,主要体现在:现金资产不充裕、固定资产较少、存货占比增加、应收账款占比较高。
现金流趋紧,信贷需求放大。随着外部经贸环境影响,区内各类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制约,小微企业面临的经营形势更为严峻。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全区企业贷款环比下降11.63%,小微企业贷款余额环比增加1.70%。从现场调查情况看,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意愿越发强烈,融资需求模式不断变化,企业提款次数和频率均较同期大幅增加,增速达到35%。
缺少抵押物,获得银行贷款难。小微企业处于早期成长阶段,未形成原始积累,缺少合格抵押品,难以从商业银行获取信贷资金。大多数小微企业只能采用信用贷款的方式申贷,而信用贷款违约损失率较高,商业银行出于风险防范的考虑,势必提高审核标准,造成小微企业贷款难以获批。
担保门槛提高,小微企业难获担保机构支持。抵押、保证、信用是信贷业务的3种基本风险缓释措施,小微企业在无合格抵押物的情况下,向银行申贷最为可行的选择是取得担保机构的担保。近年来,由于经济形势严峻,该地区多家民营背景担保公司均出现代偿能力不足或无法代偿的情况,因此商业银行在担保公司的资质上提高门槛,只接受政府背景担保机构的担保,企业准入标准和反担保措施要求较高,县域小微企业在缺少政府背景担保机构扶持的情况下很难从银行取得大额信贷。
企业需求与信贷产品不匹配,“短贷长用”时有发生。小微企业除了存在经营周转资金需求外,还存在对企业厂房建设、设备升级更新等固定资产进行投资的需求,但多数小微企业对银行固定资产贷款望而却步,转而选择手续便捷、用途灵活的流动资金贷款。“短贷长用”不仅造成小微企业自身经营性现金流与贷款期限不匹配产生的资金紧张问题,还会因到期续贷发生民间拆借行为,提高了融资风险和融资成本。
对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缓解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题。
发挥国有银行“头雁”作用,加强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县域国有银行应注重县域小微企业融资需求,降低小微企业融资门槛。充分发挥国有企业优势,利用“线上+线下”模式,全面服务小微企业,加大投放信贷力度。担当小微企业“ 服务秘书”,定时了解小微企业财务状况,按月或按季度分析企业发展情况,提供合理有效的建议。建立健全支持小微企业考核机制。
改善企业经营模式,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县域小微企业应加快传统经营模式转型,推动产品向高端化发展。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积极组织开展企业座谈,结合国内外优秀经验,集思广益帮助企业探寻发展新方向;建立跨区域合作网,积极探索建立区域人才库、经济网,为小微企业招纳优秀人才,提升小微企业管理质量;利用高端智能科技,帮助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宽广的市场。
扩宽融资渠道,填补企业担保机构空缺。合理增加县域企业担保机构,配备相关业务人员,加强机构人员业务培训。地方政府应增加政府补贴的小微企业数量,通过纳税情况、税收级别等,筛选优质企业,纳入政府担保范围,积极探寻、创新政府融资新模式,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完善县域小微融资体系,制定因地制宜的 。地方政府和 机构应加大沟通力度,搭建政银小微企业信息共享互联平台,共同打造县域小微融资服务体系。政府应根据地区特点,制定满足地区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制度和相关政策保障。 机构应完善县域小微企业融资体系,改善融资模式和融资门槛,提供便利融资服务。